宗祠用石雕柱珠的式样变化更多,雕刻也更加纤细,但仍以莲花瓣覆盆式为主要的通行式样。由于一般建筑曾经倾向于复杂和多变而华丽,这种风气随即受官方注意和反对,故宋代即有「非宫室寺观,毋得凋镂柱础」的规例,柱础凋刻发展则开始着重在宫室及寺庙方面。至于元代,因其民族性格,柱珠喜用简洁的素覆盆,不加凋饰,以简化、单纯的形式稍作凋饰。柱础的形状上,圆柱形、圆鼓形,均为清代早期的流行风格。圆柱形通常表面平素不施纹饰,圆鼓形及「变体」圆鼓形则造型古拙,凋饰典雅。官式建筑多采用薄如镜面的石础,称为「古镜式」。但一般民间,尤其是南方则显着不同,一方面就地理环境而言,因多雨潮溼,故常采用较高的石雕柱座;另一方面,在人文背景上较崇尚华丽凋饰,柱础的变化较多;且地处偏远,政令鞭长莫及,故发展较为自由。而台湾因为居南方庙宇建筑乃属于闽、粤的南方系统,加上融入的道教思想、民间信仰及反应风土民情与时代背景的各种装饰题材,并在民族个性的影响下,有具象的写实纹饰、有雕刻的吉祥图案,这些柱础石装饰题材的背后,都蕴涵着丰富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