貔貅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之产物, 作为祥瑞文化的代表性符号之一, 其造型形态从出现到现在, 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更替, 在中国大地上历劫不衰, 形成极具民族特色, 深入民心, 群众基础极为深广的艺术形态。在数千年的风雨历程中, 貔貅集众多审美需求于一体, 形式日臻完善, 不仅具有丰厚的民族文化积淀,凝聚着中华民族的造物智慧, 彰显出独特的艺术审美特征, 成为中国民间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互融合的具有典型性的造型形态符号,以旺盛蓬勃的生命力, 昂首挺胸地步入信息时代。
龙子“貔貅”既能飞天、号令雷霆, 又是诚信、勇猛、辟邪的象征, 具有创造精神与活力, 又代表着某种权力。“祥瑞”二字中的“祥”, 代表福气吉祥之意, “瑞”则指为一种符信。在古代, 貔貅也常被运用于军队中, 作为调兵遣将的兵符。相传貔貅的形象能够威慑敌人, 鼓舞士气, 这对军队战斗力有帮助, 其勇猛无比和诚实效忠的品性亦令人称道。在民间传说中, 貔貅独特的生理特征还体现在以财宝为食, 其腹大, 口大, 无肛门, 只吃不拉, 象征揽护八方之财宝, 只进不出。民间百姓尤为喜爱貔貅的这种招财护财的功能, 将其视为神灵, 每日供奉、参拜。自古以来收藏和供奉貔貅大多是雄雌一对, 其中雄性象征财富, 雌性象征财库, 民间说法:“有财也有库, 才能守得住。”